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7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中国品牌日”的请示》,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定为“中国品牌日”,旨在推动中国自主品牌发展。
新时代发展格局下,我国的医药产业迎来变革式发展,正从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创新强国奋发迈进。过去十多年来,伴随中国医药工业的蓬勃壮大,倍特药业紧抓国内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以关键业绩指标年均超过30%的增幅,加速蜕变为一家创新型且上规模的医药企业,致力将自身锻造成为一个“有实力、有担当”的中国医药品牌。
夯实产品体系,多领域服务国民健康
托伐普坦片成功获批、间苯三酚注射液成功获批、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成功获批、泊沙康唑注射液成功获批、地高辛注射液(1ml:0.1mg)首家获批……今年以来,一封封批件如期而至。从今年开年至今,公司所获制剂批件(含一致性评价等)已达十个,而这样的获批速度已是工作常态。
近年来,倍特药业积极布局产品管线,以行业领先的新品上市速度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在2022年,倍特药业共有16个新品种获批上市,目前公司在销制剂品种超过180个。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构筑起广覆盖、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治疗领域覆盖肿瘤及免疫、呼吸、妇产、抗感染、造影、心脑血管、肌肉与骨骼系统、精神与神经系统等。多领域、多剂型的产品让患者在疾病治疗上有了更多选择。
专注技术研发,让创新切实惠及患者
广覆盖、多元化的产品体系背后是公司一直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深耕技术研发,推动创新产业化发展的结果。
在国内,大量依赖进口药物会为药品价格和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带来风险。而一旦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最终会给患者带来利好。
在高端仿制药领域,倍特药业不断攻克药物开发的技术难题,依托自主研发的多个核心技术平台和成熟的技术承接机制,实现了多款药物在国内“零”的突破。
2022年,公司研发的造影剂产品碘普罗胺原料药和制剂品种先后获批,成为国内首仿,打破了原研进口药品在国内市场长达三十多年的垄断局面。
2020年,抗乙肝病毒药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获批上市,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拿下国内首仿。
2016年,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国内首仿上市,在此之前,该药只能进口。随即,国家疾控中心便将其作为国家疾控统一采购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节省数亿资金。
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截止目前,公司共有近20种首仿或独家品种。
除仿制药及改良型新药以外,公司还聚焦小分子创新药、生物大分子新药、细胞治疗以及同位素药物等前沿领域搭建了多个创新药研发平台。目前公司有超过230个在研项目,涵盖30余个国家1类新药和10余个改良型新药。
在生物药领域,倍特药业主要开展多肽类药物、变应原制剂、微生态制剂、小核酸创新药及新型递送系统等药物及新技术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同时,倍特药业也依托旗下多个研发机构开展包括单抗、多抗在内的生物创新药和细胞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
勇担药企使命,致力建设健康中国
医药产业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健康,作为深耕医药行业多年的综合药企,倍特药业紧密遵循国家产业政策,与政府和合作伙伴共同助推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
长期以来,倍特药业通过积极开展一致性评价、积极参与国家集采、积极布局国家所需要的药物品种,包括短缺药的生产,以及疫情、流感期间的药品稳产保供来推进国民药物的可及性。与此同时,从“4+7”试点到第八批“集采”,公司已先后有29个品种成功中选,用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国家政策,将更多价好质优的药品提供给广大患者。
凭借不断壮大的企业实力,倍特药业已连续9年荣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且排名逐年上升。除此之外,公司还获评“四川省民营企业百强”“成都企业100强”。2022年,在成都“建圈强链”的战略方针引领下,倍特药业被认定为成都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当下,中国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发展格局下,倍特药业将坚持“倍特创新”和“倍特效率”,立足中国、放眼国际,秉承“让人人拥有健康,让生命更有活力”的使命,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倍特力量”。
来源:倍特药业
撰稿:公共事务部